4月27日,2017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一批来自钢铁企业以及矿山、冶建等企业的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受到表彰。
无论是向内收敛、坚守初心、跟自己较劲的宝钢股份冷轧厂首席点检员陈杰,还是身怀绝技、精益求精的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炼钢厂技术科长兼党支部书记任科社;无论是认真负责、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鞍钢股份炼焦总厂新五炼焦作业区作业长张允东,还是吃苦耐劳、勤于钻研,拥有“铁人精神”的海南矿业维修中心选矿检修车间中破协力组组长陈汉曹……我们的劳模无不展现着“大国工匠”的风采,诠释着工匠精神的真谛。他们是冶金行业劳动者的优秀代表,是建设钢铁强国的坚实“脊梁”。强国之魂,存于匠心。
“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切瑳琢磨,乃成宝器。”这是古人对玉雕工匠精心雕琢玉石骨器过程的生动描述。时至今日,“切瑳琢磨”早已超越了技能概念的范畴,而更多代表了一种态度,一种来自内心的热爱,一种源于灵魂的本真,这便是匠心的纯粹之处。由此衍生的工匠精神,则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它与劳模精神一脉相承,既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也有着向着更高、更强迈进的时代特色。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热切地呼唤工匠精神。对钢铁行业来说,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尤其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
走进质量时代,我们需要工匠精神。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意味着企业要将质量效益放在更高的位置,心无旁骛、不走捷径,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为生命,用“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精神赢得市场。在把质量做到极致的过程中,企业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可能是技术上的瓶颈,也可能是利益上的损失,在这个时候,尤其需要匠心的回归。只有拥有一大批秉持工匠精神,甘愿对过手的每一项工作殚精竭虑,甚至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的劳动者,才能演绎质量时代的精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钢铁行业迈向中高端,我们同样需要工匠精神。提升创新能力是钢铁行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如果把技术改造、品种结构调整、节能环保投入、布局两化融合等视为钢铁行业实现转型升级所需的“硬件”,那么,钢铁战线上每一位劳动者的独具匠心则是必不可少的“软件”。创新是工匠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内涵。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下,千千万万钢铁“创客”们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高度认同,在工作中潜心钻研、勇攀高峰的不懈追求,推动着钢铁行业调结构、转方式,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这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达出的强烈期待。
在这样一个呼唤工匠精神的时代,既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认同人才、争当人才的主流价值观念,也要建立体现人才和创新要素价值的激励机制,更要将“以人为本”4个字,深深烙刻在每一项决策部署上。只有厚植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才能使工匠精神真正发扬光大。
“全国劳动模范和广大职工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建功立业。”这是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李建国对劳动者发出的号召。
2016年,我国钢铁行业在低谷中奋进,去产能取得积极成效,行业实现扭亏为盈。2017年,我们面临着打好去产能和去杠杆两大攻坚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千千万万秉承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必将铸就钢铁强国的辉煌。
致敬,劳动者!致敬,工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