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有实质性的进展,中国经济转型就会有一个好的前景。”在近期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达了上述观点,并分析了2017年中国经济的走势,以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经济接近底部 但仍未触底
刘世锦表示,中国目前的经济已经非常接近底部,大家不要太悲观。同时,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是增长阶段的转换,而转型的过程还没有结束,下降的压力始终是存在的。
为什么说接近底部?刘世锦表示,从需求侧来看,中国经济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高增长是由需求侧的高投资带动的,而目前高投资的三大需求来源———出口、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要触底。首先,我国出口近两年呈现负增长态势。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比近几年总体处于回调的态势。再其次,房地产行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在2014年出现了回落,是历史性的拐点。2016年第一季度,一线城市房价飙升拉动了房地产投资回升,但这是一个短期的现象。
“高投资触底,需求也到了底部。”刘世锦强调。
刘世锦指出,从供给侧来讲,去产能要到位。重化工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调整的速度相对较慢,于是就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和煤炭行业。2016年,去产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其中行政手段起到了作用,但更多的还是市场的力量在起作用。
刘世锦强调,中国经济还没有真正触底,接近底部和实现触底不是一回事。但是,在今后一到两年的时间内,如果宏观政策得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实质性的进展,中国经济触底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刘世锦认为,中国经济触底后呈V型或者U型反弹是不可能的。因为所谓的触底,是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平台切换到中速增长平台,是平台的切换,并不是在原有平台上的周期性波动。触底的确切含义是:不再下降了,稳住了,逐步进入一个中速增长的平台。“触底实际上是中速增长的均衡点找到了,找到以后是能够稳得住的。根据日本的经验,中速增长的平台大概能够保持5年、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他说。
有人对中国L型的经济走势持悲观、负面的看法,认为中国经济将长期处于L型走势的低迷状态。“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对的。L型经济走势就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就是一种经典的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如果我们做得比较好,它有可能成为有质量、有效益、没有水分、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可持续的新的增长常态。”刘世锦表示。
“当然,触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触底需要多次验证,而且还会受到一些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017年,要关注几个因素:一是房地产泡沫和高位扭曲对创新、实体经济的影响。二是杠杆率上升的金融风险。三是反全球化和英美政治变化的国际形势。四是过度宽松以刺激增长的政策导向。”刘世锦补充说。
形成、释放六大发展新动能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老经济’(传统领域)+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得把这个加法做好,这样才会形成新的动能。”结合中国工业发展情况,刘世锦从6个方面分析了新动能来自何处。
一是行政性垄断的基础产业领域的改革、开放、竞争。例如,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铁路、金融等产业。如果这些领域放开竞争,还可以吸引相当多的投资,因为这些领域真正提升效率的投资还不够。基础产业通过改革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将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生产和运营的成本,是中国范围最大、效果最明显的一项降成本的举措。
二是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这对稳定、降低一线城市房价和疏解非首都功能至关重要,对大都市圈平衡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都有重要作用。
三是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过企业分化而出现的优势企业的成长。随着企业、行业和地区分化,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分化是升级的标志。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是逼出来的,在竞争压力下转型成功的企业将成为中国下一步转型升级和创新的主导力量。中国不可能在所有行业都具有竞争优势,但必须在一批产业上具有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中国将有一批行业和一批企业成为具有长期稳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这是中国未来整个工业和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四是通过对外、对内开放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一个国家尽管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制造业,但整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生产效率提升潜力最大的其实还是制造业。在服务业中,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也是生产效率提升潜力最大的,这一块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此外,对外开放的同时更要加大对内开放的力度。”刘世锦表示。
五是互联网等新技术带动的实体经济的优化配置和效率提升。“这几年这些领域发展很快,大家都有切身感受。下一步,‘互联网+’将深入到制造业内部,这是潜力最大的一个领域。”刘世锦指出。
六是前沿性创新带来的增长潜能,包括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在这些方面,中国近几年已经表现出比较好的势头,但是也存在短板。例如,我们没有在基础研究、大学教育领域建立一种自由探索的体制机制。这个短板补不上,我们的创新从长期来讲是没有后劲的,基础是不牢靠的。”刘世锦说。
怎样把新的动能释放出来?“就是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刘世锦表示,“改革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试验的关系。顶层设计就是‘指方向’和‘划底线’,‘指方向’是说方向别走偏了,‘划底线’是要说明什么事不能干,什么局面是要避免的。在顶层设计的前提下,改革到底应该怎么搞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要给地方、基层、企业和个人有更大的试验和试错的空间,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切合实际的有效的改革路径和办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够有实质性的进展。”
|